万邦模式能帮企业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取得先机,从而带动一个技术进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催生莆田新兴支柱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从而反哺社会,回报家乡。
一只普通白炽灯,在市场上售价不出10元,一只节能灯能卖到二三十元,但一只LED灯却可以以近200多元的高价销往欧洲,这是发生在莆田这座闽南滨海小城里的最新故事。
这种灯被誉为继火、白炽灯与节能灯之后的“第四代次照明工具”,是目前最为节能环保的灯。
福建中科万邦董事长何文铭的办公桌上就摆着这样几个LED灯。“在中国能够做LED照明量产的企业不多,未来几年之内,中科万邦会成为中国LED行业中最大的企业。”这位风格利落的企业家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和自豪。
半个小时之后他将赶往福州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控股的福晶公司签订合同,福晶将为中科万邦注入6000万元资金,双方实现实质性合作。
第二天,何文铭还将出席由福建省副省长李川主持召开的LED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他已经为此准备好了一箱子的最新产品,就等着为这位主管科技产业的副省长作介绍。
就在几年前,这个闽南滨海城市的支柱产业,还是利润微薄的传统制造业制鞋与食品加工。而现在,他们正努力爬上这次照明革命的快车,真正冲到世界潮流的最前沿。
这个中文名为“发光二极管”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具有光效高、环保节能等优点。
LED照明产品的节能优势预示了其不可撼动的未来行业龙头地位。相关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仅LED路灯节能一项,每年就能为我国节省出一座三峡大坝所发的电力。
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明确目标:到2015年,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功能性照明达到20%左右;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地增强,上游芯片规模化生产企业3~5家;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拥有自主品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0家左右;实现年节电400亿千瓦时,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4000万吨。
我国先后启动了绿色照明工程、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专项、“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中也分别设立了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LED照明产业链。
在照明领域,2008年年底科技部、财政部启动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简称“十城万盏”)试点工作,计划到2010年,在10~20个城市推广30万盏以上LED市政照明灯具。
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LED照明应用除路灯外,户外工程建设项目、大型活动等对LED照明产品也有大量需求。仅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给LED照明产业带来了50亿元的商机,上海世博会在LED照明上的投入高达10亿元。此外,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项目都给LED照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最快在2015年,LED在中国照明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20%,带动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中国将进入全球LED照明市场前三强。
在打造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的思路下,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蛋糕”正快速做大。我国LED照明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东南地区、北京与大连等北方地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此外,各路资本也积极投资LED照明产业,投资规模增长迅速,仅2009年上半年,全国各地上马的LED项目总投资预算就已超过200亿元。
相关机构分析,2010年,中国LED照明产业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较2008年翻倍。由于LED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对照明与半导体产业具有战略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引发家电、汽车、手机等一系列终端消费品的技术变革,因此世界主要国家对LED产业均给予高度认同和关注。莆田对此关注度同样在日益提升。
而对于十几年前就进入LED产业的何文铭来说,他终于迎来了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莆田这片血脉中流淌着经商基因的土地上,四处闪烁着民营资本的星星之火。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莆田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就开始生产电光源。何文铭感觉自己进入这一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1987年从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之后,何文铭被分配到福建新威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扎实的技术功底使他很快成长为企业的总工程师。5年之后,何文铭决定自立门户,凭着家族集资的十几万家底和自己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他于1993年成立了莆田市万邦电子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何文铭带着由家族成员组成的20多人,进行产品来料加工。正如这片土地上传统的手工制造业一样,这种模式没什么技术性可言、没办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利润相对微薄。何文铭一直在试图寻求转变,寻找商机。
他做过儿童鞋灯,这几乎引领了当时鞋业市场的潮流,风头一时无两,万邦的产品占据了全国70%~80%的市场份额。
他做过手机来电闪,同样风靡一时。他将来自于日本的技术改进集成形成自己的产品,由于价格低、稳定性强,万邦产品很快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他还做过环保纽扣电池,2002年时,他的公司规模已发展成为最初的几百倍。
何文铭有着莆田人性格中特有的进取拼搏和似乎与生俱来的市场嗅觉。在经历了数次成功转型与创业高峰之后,何文铭决定另辟蹊径。这一次,他把目光瞄准了LED照明。
几年前,随着LED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这些之前做过光源的企业凭着多年市场中打拼锻炼出来的敏感本能,向这个方向转变。
如同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新的一条产业链也在莆田自发形成。但是,虽然是新的高科技产业,但依然是一个老故事,大多数企业都停留在产业链最无钱可赚的封装等环节。不过,中科万邦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套路。
时间是2006年,能源危机直接催热了全球环保意识,国内掀起了节能减排的浪潮,白光LED在这样的趋势下受到追捧。
市场上风云难测,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于此。国内外这个行业冲在前面的许多企业措手不及,万邦也未能幸免。金融风暴之下,欧美订单锐减,没有了市场的万邦陷入泥淖。据统计,金融危机期间,万邦的业务量缩减了60%~70%。
前进还是放弃,这是一个攸关生死的问题。如果放弃,国际市场上只不过多了一个危机下的牺牲品,如一粟之于沧海,转瞬万邦就会被忘却,泯然于众商。若要前进,资金不足,缺乏技术支撑力,纵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重重障碍,何文铭依旧雷厉风行,他决定转型做LED照明。
“做别人不敢做,做别人做不到。”何文铭当即投入8000万元启动项目。何文铭几乎押上了当时的全部身家,现在看来尤为惊险。
2008年,万邦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光效在110LM/W以上的白光LED;
2009年,其开发的大功率LED达到159LM/W,小功率LED达到175LM/W,这两项技术均与世界同步,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万邦还率先开发出整灯光效在110LM/W以上的球泡灯、LED日光灯和大功率LED路灯;
到2010年,以何文铭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超过60项,其中4项为国际专利;
万邦出品的LED照明产品目前主要以外销为主,出口价格为普通节能灯的4~5倍。
莆田经过多年的产业淘汰之后,LED终于浮出水面,而且这条新的产业链日益蔚为壮观。莆田市科技局局长毛祥华感叹:“这是大浪淘沙的硕果。”
开放多年来养成的敏感,让政府捕捉到了市场上的新变化。毛祥华说,他们正在四处寻找新产业,LED的出现,让他们眼前一亮。
莆田拥有诸多非公有制企业的荣耀,却也背负着工业化初期积累的创伤。依靠传统制造业率先发展的莆田,多年来始终背负着“技术上的含金量低、重污染、低利润”的沉重包袱。
“莆田有这个基础。”毛祥华说,“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是莆田发展的必然,万邦的回归将会带动这个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
2006年,莆田市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做出《关于增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接下来,莆田市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的策略,此举被认为是莆田吹响了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号角。
2006年,在一年一度的中科院与莆田市人才科技项目对接会上,万邦“对接”上了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2006年12月,何文铭第一次见到了闻名已久的中科院物构所所长洪茂椿院士,这位儒雅精干的院士给何文铭的第一印象是四个字“平易近人”。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不是特别会搞人际关系,能获得洪院士的指点和支持,我真是无比荣幸!”何文铭说。
如果说何文铭对于中科院的“盲目崇拜”稍稍过了头,那么,这句话至少能够准确的看出他的基本判断不走眼:有了中科院物构所作技术上的支持,万邦的发展将后劲十足!
2009年4月,万邦与中科院物构所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相当于给万邦注射了一枚强力强心剂。此后,中科院物构所福晶公司与中科万邦电子公司在原有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申报2009年度省重点科技项目《大功率LED路灯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凭借强大的技术上的支持力量,万邦再度跃上台阶。
万邦的产品目前还是以外销为主,主要由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购买力较强。“我们的产品在欧洲市场很受欢迎。”市场部经理夏泽强告诉《科学时报》。万邦生产的LED灯具在技术上处于领先水平,总体指标均超过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对于国外市场,开发已经不是主体问题,重点在于将良好的发展形态趋势保持下去,落到实处就是继续研发高性能产品,这样才可以使万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夏泽强说。
万邦与中科院的合作,直接得益于一年一度的中科院在莆田的科技项目推荐介绍会。每年年底,中科院院地合作负责人总会带领人马,风尘仆仆赶来莆田推荐介绍科技项目,与地方企业对接,这也是市科技局局长毛祥华每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洪茂椿院士几乎每年都要回到家乡参加这样的对接会。他所领导下的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除了支持万邦LED项目之外,还与莆田市城厢区及福建洪洋集团公司合作的“无三苯聚氨酯鞋用胶和水性鞋用胶”和“新兽药甲基吡啶磷原药品及其制剂的工业化生产”等项目顺利对接。
对于与万邦的合作,洪茂椿回忆说:“物构所在部署LED的研发时,我才知道了莆田万邦公司的需求。”
3年前洪茂椿去莆田考察LED产业,和城厢区领导聊天的时候,他们向洪院士介绍了万邦公司。洪茂椿立即安排了与万邦董事长何文铭的会见。“何文铭提到了万邦的技术需求,他说的需求我们都能实现。何总自己也是科研人员出身,我认为这个公司很特别。”随即,洪茂椿带领福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所里的技术员一干人马奔赴万邦公司。与万邦的“无缝对接”中,他们凝练出科学问题,提出技术上的支持方案。“由此,我们既帮助了万邦公司,同时我们自己的基础研究也建立起来。”洪茂椿说。
院地合作项目的真正对接,使中科院的科研人能设身处地地作深入思考:地方发展经济要说明科技项目?研究所能够给地方提供什么技术支撑?研究所知识创新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实惠?地方怎么样才可以更好地接受研究所的技术转移和辐射?
莆田市举行的科技项目推介会,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科技局联手成立组委会。“有了组织部的这杆大旗,我们无论是发挥科技副职的作用,还是开展全市科技创先等其他一些相关科学技术工作,事情都好办得多了!”早年也当过科技副县长的毛祥华说。
毛祥华说:“实践也证明,人才不仅是第一资源,也是创造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和加速剂。我们看重和中科院的合作不仅是目前已经签订了的几个项目,立足长远的发展,我们更看重的是中科院蕴藏的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
这就像跳高,没有撑杆,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再高也跳不过2米50。“莆田经济发展要上大台阶,就要借势和借力,一靠项目,二靠科技,做我们的撑杆,而项目和科技不能离开科研人才。”毛祥华说。
多年来的院地合作经验,毛祥华对这样工作中的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总结了四点经验。
院地合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开展科学技术合作。在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科技对经济的支持上都将是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大的,也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对技术将具有很大牵引作用的规律。对地方来说,以需求为导向的科学技术合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中科院与地方的科学技术合作是院地合作的主要工作,支撑这些合作要依靠大批具体的科学技术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合作,院地双方取得了共赢。
院地合作要不停地改进革新合作载体。与中科院合作要找准切入点,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以求得最佳的合作效益。
院地合作要务实。院地合作要讲求实效,在合作开始之时,要对中科院的研究机构充分了解,对技术成果信息要充分掌握,要求技术专家真实客观地介绍成果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成熟度,指出当成果推向市场后的可能风险,不要对成果产业化后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作过高的期望值,避免对公司能够带来损失。
科技管理部门要发挥桥梁作用。科技管理部门在院地合作中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为研究所与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和桥梁,编织双方合作的纽带。所以,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要充满热情地投入。
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院地合作关键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加大了科技副职选派的力度,几年来,中科院派出高级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挂职担任科技副市长、市计委科技副主任、莆田学院院长助理等职务以及5个县区科技副县区长。
有人说:挂职、挂职,挂个职而已,挂职就是来镀金,并不见得能获得当地多少人的真正满意。但中科院来莆田的科技副职团队却获得三个满意:地方政府满意、合作伙伴满意、当地老百姓满意。第二批挂职期满仍被养殖户请求留下来的李钧副市长说:“在莆田的挂职是实职,有压力、有责任!”
中科院和莆田互派挂职干部,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杨柏龄是积极的倡导和推进者之一。他曾这样表示:“中科院与莆田市的合作,上海分院就应该起到平台的作用,而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身处福建,一头托起两家,更可以在和福建的院地合作中尽心尽力,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万邦人都知道,市里区里的领导常常带着班子成员到企业现场办公。领导们多次要求举全市之力支持莆田市高新科技产业做强做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好事快办,切实帮企业解决各种问题。
何文铭和记者说,万邦创建之初,他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模式向区委书记郑春洪作了汇报。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没有费多少口舌,眼前这位区委书记便十分感兴趣。他们很快达成共识万邦所在莆田市城厢区将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他还清楚地记得郑春洪的话:“何总,这个事情就这么办,我们拿出土地拍卖。资金方面,你要多少我给多少。哪怕我没钱,我个人也筹500万给你!”
不仅如此,市委书记杨根生也肯定了万邦模式,他亲自指示:“万邦的资金和土地问题要尽快解决,让土地局马上挂牌准备。”
领导班子要求政府各部门对进驻莆田的高新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能办的事立即办,“否则企业哪能做得这么快!”对此何文铭深有体验。
莆田市各区政府各部门真的成了企业的“保姆”。万邦由于公司发展迅速,扩建需要大量占地,区里立即批复100亩地,用最快的速度为万邦的建设铺平道路。一些更多是监督、监测、监理职能的部门,也几乎变成服务部门。据介绍,莆田正在筹备光电产业园的建设,重点支持LED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配合福建省海西研究院研究中心的建设,市里将在土地、税收优惠和资金筹措上给予全力支持。
记者看到,在莆田市各级领导班子“保姆式”服务背后,是其对新兴起的产业的深入了解,有合法程序的确认和调查,并非简单的拍脑袋决定和拍胸脯保证。“保姆”式的服务,不是只有服务,没有监管;特事特办,不是特事胡办。没有监管的服务,易让企业滋生依赖感和凌驾法规之上的优越感。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莆田市有的政府部门在强化对客户服务意识的同时,也在弱化自己的监管职能。
民营企业家投资最怕政府招商的时候热情,来了以后没人管;招商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来了以后什么都要,这被他们戏称为“闭门打狗”。
“政府给来莆田投资的公司可以提供细致和优质的服务,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投资和更大的发展。”何文铭说。
有了政府力量的支持,何文铭的万邦的发展规划显得野心勃勃。他的目标是:通过开发现有产能,将已建好的数座厂房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使订单稳定的LED球泡灯生产规模扩大;通过规模扩大,在全国初步形成150~200家专卖店,在国外发展10个左右有规模的代理商,并与部分国际大品牌建立一定的业务关系;与台湾视创进行合资,通过控股的方式来组建一个生产芯片和外延片的公司,使公司在技术、价格和产品供应上占据优势;并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公司上市目标,5年内实现产业规模100亿元,做国内第四代照明的领航人。
毛祥华很自豪,莆田这几年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区位、资源优势,制定了科学的发展的策略,由此产生了一种现象: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莆商纷纷回乡投资,形成了产业集群。
对此,何文铭的认识走在了前面。他正在试图创造并全力推进他的“万邦模式”:对地方而言,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技术、形成一个产业,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从形成国际上各种资源的集聚,催生一个城市地区新兴支柱产业的诞生和发展。
对于LED产业,何文铭坦言,尽管目前国内LED产业投资和产能扩充不断加快,LED照明生产企业超过3000家,但其中70%集中于下游的集成应用环节,缺乏上游核心技术。
LED产业虽然在民间自发生长,但占据的主要是产业链中下游的封装检测和应用环节,上游的衬备、外延生产和芯片制备等则很少涉及,这些核心领域的技术为少数跨国公司所垄断。
而且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及标准缺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LED照明企业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有效提升国内LED照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之热情参加到全球化的竞争之中,是当前迫切地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国家还在对节能灯进行补贴,而更节能的LED灯则既无补贴亦无行业标准,这大大压抑了LED的市场需求,一些还在赚钱的节能灯也不愿意退出市场,导致企业转型动力不足。何文铭说:“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
事实上,国内照明行业目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由于没国家标准,LED照明现在是各自为政。珠三角地区有2000多家企业,但真正能做到产品稳定、按订单生产的企业连一半都不到。何文铭认为,如果国家标准尽早出台,将有利于解决这一个行业难题。
何文铭希望,万邦模式能帮企业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取得先机,从而带动一个技术进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催生莆田新兴支柱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从而反哺社会,回报家乡。